- 首頁 >
汽車激光雷達電機工作原理分析
汽車激光雷達電機工作原理分析
1. 核心功能與驅動需求
激光雷達通過電機驅動掃描模塊(如旋轉棱鏡、MEMS振鏡或轉鏡)實現二維/三維空間探測。電機需在微秒級完成角度調整,確保激光束以0.01°~0.1°級精度覆蓋目標區域,同時耐受車載振動(5~2000Hz)及-40℃~85℃溫變。
2. 工作原理與閉環控制
-
電機選型:高速旋轉掃描(如機械式LiDAR)常采用無槽無刷電機,轉速可達6000~10000 RPM,搭配高分辨率光電編碼器(如17位絕對值編碼器)實現±5角秒定位精度;MEMS振鏡則依賴微型音圈電機或壓電陶瓷驅動。
-
控制邏輯:基于**磁場定向控制(FOC)**算法,通過電流環、速度環、位置環三級閉環,實時調節電機轉矩與轉速。例如,掃描路徑規劃為螺旋或柵格模式時,電機需動態響應DSP/FPGA發送的脈沖指令,并同步反饋位置數據至主控芯片。
3. 關鍵技術挑戰
-
低慣量設計:采用空心杯轉子或碳纖維材料,降低轉動慣量以提升加速度(>10? rad/s²)。
-
抗擾動補償:通過**擾動觀測器(DOB)**抑制車輛顛簸導致的掃描偏差,確保點云穩定性。
-
壽命與可靠性:全密封結構+陶瓷軸承避免粉塵侵入,MTBF(平均無故障時間)需>20,000小時。
4. 未來趨勢
固態LiDAR雖減少運動部件,但混合固態方案(如轉鏡式)仍依賴微型電機優化。超薄盤式電機與磁阻電機因高功率密度和低熱損耗,成為下一代技術突破方向,可進一步縮小雷達體積并降低功耗(<10W)。
結語
激光雷達電機是感知精度與系統可靠性的“隱形中樞”,其性能直接決定點云質量與自動駕駛安全性。隨著車規級芯片與新材料的發展,電機將向更高效、緊湊及智能化的方向演進。
-